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胡艺:把毒校服放在阳光下暴晒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0日08:15  新京报

  作者:胡艺

  9月18日,广东省质监局通报了今年校服质量抽检结果,总体批次合格率为88.8%,比去年有明显提高。但抽查中也发现,有的厂家在生产校服时竟使用含有毒化学品联苯胺的染料和助剂,校服成了孩子们穿在身上的“定时炸弹”。(9月19日《南方都市报》)

  今年校服合格率比去年明显提高,值得肯定。但个别厂家在生产校服时使用有毒化学品,又让人揪心。如何确保学生穿上环保舒适的校服,远离“定时炸弹”无疑十分重要。

  首先,应该明确一个基本概念。统一购买校服并非硬性规定。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明确规定,中小学不得向学生收费统一购买教学辅导材料和学具,不得要求学生统一购买校服、卧具。尽管有补充规定说,城市学校可以在经济允许与学生自愿的情况下购买校服。但学校统一购买校服,在理由上仍不充分。

  更重要的是,哪位父母愿意看到孩子穿“毒校服”?质监部门从质量安全的角度公布校服抽查结果后,父母难免会心里打鼓。一来担心“毒校服”影响孩子健康,二来怀疑“毒校服”背后有人吃了回扣。要消除家长疑问,一方面需要教育部门自证清白,公开校服招标采购程序与招标价格,接受社会监督。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部门介入调查,看这些“毒校服”招标采购程序是否合法,认真核算校服生产成本,确定校服的性价比。

  如果校服招标采购程序本身不合法,或者校服招标购买存在腐败空间,造成“毒校服”问题,自然应从法律层面矫正。而且,让校服招标购买程序放在阳光下“暴晒”也很重要。一个显然的问题是,校服需要家长掏腰包,校服穿在孩子身上,学生与家长在校服面料选择、设计方面就该拥有话语权。教育部门与学校应该事先征求与校服有切身利益关系的家长与学生的意见。如果当初教育部门与学校公开招标、购买方案,拿出样品展示,征求学生与家长的意见,“毒校服”恐怕也就很难出现。

  □胡艺(湖北 职员)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毒校服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